“三分雕刻,七分漆匠”,說的就是朱金漆木雕,這門古老的民間手藝迄今已有上千年歷史,集木雕、髹漆、妝金于一體,以工藝精湛著稱。
最近,農業農村部發文公布了2020年全國能工巧匠名單,鄞州朱金漆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陳蓋洪位列其中。這批全國“能工巧匠”中,寧波僅此1人。
陳蓋洪潛心專研非遺技藝 通訊員供圖
從普通工匠到工藝大師,他專注朱金漆木雕40余年
陳蓋洪今年58歲,鄞州橫溪鎮人,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朱金漆木雕的代表性傳承人。
說起來,陳蓋洪走上這條路,完全是興趣使然。他的父親是漆匠,從小耳濡目染。用他自己的話說,“從小就喜歡東捏捏,西拍拍”。
15歲那年,陳蓋洪繼承父業,成了一名漆匠。做油漆活的時候,他試著拿起刻刀,雕刻各種精美圖案。為了掌握這門技術,他跟著師傅學習雕刻床板技術,學成后,他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。但陳蓋洪還是不滿足,他想系統學習雕塑技術。
幾經輾轉,陳蓋洪找到了時任寧波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曹厚德,拜師學藝。那一年,陳蓋洪只有19歲。從木料的選取到圖稿的設計,從刷板上樣到打坯、修光,從髹漆到妝金,陳蓋洪認真學習每道工序,雕塑工藝技術突飛猛進。
1989年,陳蓋洪在橫溪鎮的一個小村莊里開起了雕塑廠,當時算是一個小作坊。
他賺的第一桶金,就是給寺院雕一幅立體的畫。“5000元雕一幅畫,這在當年相當于一年的工資,我興奮得晚上都睡不著覺!”那一次,陳蓋洪把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了,精雕細刻,完成了作品。很快,他的名聲越來越響,不斷有生意找上門。
“朱金漆木雕的特色主要在于漆而不在雕,依靠貼金箔和漆朱紅來進行裝飾,因此雕刻并不十分精細,而漆工的修磨、刮填、上彩、貼金、描花卻十分講究。”因技藝精湛,陳蓋洪的生意越做越大,小作坊早就變成了鄞州中藝雕塑廠。
陳蓋洪耗時三年打造的“萬工轎”上了央視 通訊員供圖
自籌千萬元建藝術館,耗時三年打造“萬工轎”
在橫溪鎮水庫大壩一側,藏著一個朱金漆木雕藝術館,館內有700余件朱金漆木雕收藏品及各類木雕藝術精品。這個藝術館是陳蓋洪自籌近千萬元建成的。開館10年來,人氣越來越旺了。這兩年,有來自全國各地慕名來看藏品的,還經常有孩子來參加研學活動。
2018年1月,央視推出的文博探索類節目《國家寶藏》轟動一時,節目第八期,在國寶守護人任重、舞劇《十里紅妝女兒夢》的主演殷碩的講述演繹下,揭開了寧波“萬工轎”前世今生的神秘故事。而這個“萬工轎”就出自陳蓋洪之手。
花轎長2米,寬1米,高2.8米,重達200公斤,使用的是百年老樟木,運用了浮雕、圓雕、透雕、鏤空等多種技法,共有238個能拆卸的單個配件,318個人物,386個飛禽走獸及多種吉祥圖案,光制作成本就高達300萬元。當年,陳蓋洪帶領十幾位技術人員,歷時三年精心制作完成,曾獲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“山花獎”。
“雖然是老底子的技藝,但同樣需要與時俱進,要不斷學習和創新,要掌握新的工藝,符合現代人的審美。” 陳蓋洪告訴記者,現在工廠訂單來自全國各地,以長三角和珠三角居多。
2006年寧波朱金漆木雕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,而他的雕塑廠作為寧波朱金漆木雕傳承基地。這幾年,陳蓋洪最關心的是,如何把老底子的技藝傳承下去。
“以前是找師傅難,現在找不到徒弟,年輕人都不愿意干這個。”陳蓋洪直言,現在學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。20世紀90年代,學做朱金漆木雕的還大有人在,畢竟這是一項傳統技藝,學好了,靠技術吃飯,F在,賺錢的門路多了,年輕人就不愿意吃這份苦了。“學朱金漆木雕,沒有5年-10年是學不成的,年輕人都熬不住。如何把這門技藝傳承發揚下去,還需要走很長的路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