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朝土老人在做秤。
鉆秤眼
秤眼
安裝秤鉤
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桿秤。據考證,秤在中國出現,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。
如今,隨著電子秤的普及,市面上大大小小的木桿秤越來越少了,做秤這門手藝更是罕見。
余姚市陸埠鎮江南村有一位做秤的老手藝人,名叫孫朝土,今年68歲。他從15歲開始學做手工木桿秤,一做就是50多年,方圓百里小有名氣。
日前,記者來到孫師傅的家。
一張簡易的方桌,桌上擺滿了各種工具,地上是各種規格的砝碼,墻壁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木桿秤。
孫師傅說,做一桿好的木桿秤,首先要選好木材,最好的是紅木,但紅木價格相對較高,一般常用的是銅糙木(鐵力木)。這個材料做出來的秤桿,不會變形,不會彎曲,也不會受環境濕度影響。
木桿秤制作是一門傳統手工技藝,工藝要求比較高,稍有不慎,就會影響秤的精確度,因此道道工序容不得半點馬虎。每桿秤前端都有三個孔眼,一孔安裝秤鉤,二孔和三孔安裝“里鈕”和“外鈕”。
木桿秤看上去簡單,但是從選材、刨桿、打孔、釘秤花、校驗、拋光上色等需要經歷大大小小共三四十道工序,一桿秤做下來,要鉆上百個秤眼。每個秤眼要用細鋁絲插入,折斷,挫平,一般學徒需要苦練3年才能熟練。
電子秤還沒普及的時候,木桿秤是市場上的“主角”。上世紀90年代,電子秤慢慢走進大眾視野,到2000年以后,木桿秤基本上被電子秤取代了。
孫師傅說,年輕的時候,他一天可以做三五桿秤。以前他做一桿小秤,可賣2元左右,有一半的利潤,F在人工成本越來越高了,利潤越來越少。
秤是公平的象征,做秤最重要的也是一個“準”字,這也是做秤手藝人始終保有的嚴謹態度。孫師傅說,制秤涉及市場上交易的公平性,因此制作的人首先要做到公正、誠信。50年多年來,他就在刨、磨、鉆、打中堅守著這門老手藝,歲月在秤桿的打磨中逝去,但手藝卻不能在打磨中消失。
孫師傅說,如今他已經把這門手藝傳給了兒子。雖然現在已經不靠這一門手藝養家糊口了,但他覺得小小木桿秤的制作方法需要傳承下去。
我市知名文保專家楊古城告訴記者,很多老底子老手藝在社會的發展中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,有的隨著傳承人去世,永遠的消失了,非?上。雖然是大勢所趨,但是作為管理者來講,應該想方設法對這些老的工藝進行挖掘和保護,把文化的根留住。
|